评卢泰《周易》“参伍之法”的发现 |李海峰

发布日期:2025-07-05 20:08    点击次数:67

图片

摘要:卢泰先生的《周易参伍筮法》和《理数不二学周易》,通过符合逻辑的周易本源篮法“参伍之法”的发现,剔除了不合逻辑“大衍筮法”对周易研究的宗教影响,实现了义理与演绎的统一,进而结束易学研究“易理派”与“象数派”长期分裂与争论的局面,对易学研究起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继往开来的作用。

关键词:参天;两地;参伍

文章编号:1009-5381(2013)04-0105-06

由于《周易》自古由多位作者于不同时代创作集籍而成,不仅历史悠远、文意难懂,且涉猎广泛、史源纷杂,因此自古以来不仅众说纷绘而且疑难重重。时至今日的大多数论述,例如:“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解释神话玄虚;“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解释模糊不清;“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的解释令人不解,等等,比比皆是。

今读卢泰《周易参伍筮法》和《理数不二学周易》,不免因其新义而有了些豁然开朗之娱。卢先生早年学习理工而中年喜易,也许是由于其兼具现代数理科学“归纳-演绎”能力和深厚精微的易学积淀,因此其易学研究不仅深入浅出,且文字朴实简洁,一扫大多数古涩玄奥、牵强难解的治易传统,可谓雅俗共赏、各得其所。

纵观卢先生的易学研究,其核心观点为:造成《周易》研究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几千年来《周易》研究“理”与“数”分离造成的恶果,其独到之处可归为三方面:(1)“大衍筮法”不合逻辑且是“易理派”与“象数派”分裂与争论的根本原因;(2)符合逻辑的“参伍之法”是周易的本源筮法;(3)得出《周易》是义理与演绎的统一即“理数不二”的结论。下面分别论述如下:

“大衍筮法”不符合逻辑规律

《系辞传》记载“大衍筮法”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操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两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乎。”[1]83-84以上这段话用现代语言可以概括为:(1)拿五十根艾草,拿出一根不用以象征太极;(2)剩下的四十九根,随意分成两份以象征“两仪”即天地;(3)然后取出一根以象征人,构成天地人“三才”。(4)然后四个一组,以象征“四时”。(5)分剩的余数六、七、八、九,按阴阳属性画卦。

从以上“成卦”过程可以看出,大衍筮法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操作过程存在随机性,其背后隐含着“神蓍感应”的前提,即信仰天人感应与鬼神迷信,不符合演绎推理的逻辑严密性要求,不仅不能逻辑地演绎出周易六十四卦及卦序,更不能说明其预测之所以成立的道理,也不能说明大衍之数“五十”的易理。其实,大衍筮法不过是对《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模拟与运用,只是这个模拟太粗劣,即不符合义理又不符合逻辑。

可是,由于《周易:系辞传》中确有“大衍筮法”的记载,而《左传》、《国语》中也载有22个以“周易筮之”的卦例,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多依此法去解释《周易》的“术数”之理,其结果自然是因其数理缺陷而备受诟病,因此导致了自汉代易学研究的“义理派”与“象数派”的显著分裂。由于义理派坚持用理性来解释发展《周易》的哲理,其在学术及官方占有主流地位。象数派则因其自身缺欠而召义理派的排斥,其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传统的大衍筮法及简化了的铜钱筮法流落民间而成为打卦算命、相风水看阴阳宅的迷信而为学人和官方所不齿;一是引道家“无极”、“太极”及“五行生克”、“九宫”学说等,另辟新径而发展了“义理派”与“象数派”的观点,尽管弱化了“义理派”与“象数派”的对立,但由于其不属于儒家易学传统,也被传统义理派所排斥,大多流传于道家方外之士并因道家秘传造成的独特而隐晦的表达而为世人难于观其究竟,致使“义理派”与“象数派”的争论延至今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究竞是什么?卢先生认为,没有找到和破解《周易》的本源筮法。因为在出土的《帛书周易》中,也没有大衍筮法的记载,我们有理由相信,大衍筮法是后人集结造成的“窜入”,根本不是周易的本原筮法。那周易的本源筮法是什么呢?

“参伍之法”是《周易》的本源筮法

卢先生发现周易本源筮法“参伍之法”,历经了二十几年的研究,期间经历了几个关键性的环节:

1.《周易》有“参伍之法”的记载,其关键性的表述有:《说卦传》有“参天两地而倚数”;《系辞传》有“参伍以变,错综其数”。[2]

2.作为易传作者的孔子谈过“参伍之法”。孔子周游列国到楚国时,楚昭王欲留孔子并想封地给他,但楚令尹子西却说:“孔丘述参伍之法明周、召之业”。[3]尹子西认为留孔子不利于楚国,所以楚昭王没有留孔子。

3.荀况、韩非谈论过“参伍之法”。荀韩二人是师徒关系,都是战国法家思想家。荀子把“参伍之法”用于军事:“窥敌制变,欲伍以参”;[4]韩非子把“参伍之法”用于验证人言真假:“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5]

以上均说明,《周易》不仅确有“参伍之法”而且可以推演出自己的本源筮法,只是由于不明原因使得人们无法辨明其含义。尽管后人的解说大多存在问题,但这却是破解其含义的唯一道路。

孔颖达注疏《周易正义》释为:“’参伍以变'者,参,三也,五,五也。或三或五,以相参合以相改变。略举三五,诸数皆然也。'错综其数’,错谓交错,综为总聚,交错总聚阴阳之数也。”[6]这个解释是对的,但只是个定性说明,从逻辑演绎的角度来看还很模糊。朱熹《周易本义》释为:“此法皆谓揲蓍求卦之事,益通三揲两手之策,以成阴阳老少之画,究七八九六之数,以定卦爻动静之象也。参伍错综皆古语,而参伍尤难晓”。[7]朱子肯定“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是“揲蓍求卦之事”,但其“通三揲两手之策”的说法有混同大衍筮法的嫌疑,并坦承“参伍错综皆古语,而参伍尤难晓”,没有进行牵强附会、自以为是的解释,而是恪守了学人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基本品格。

相比之下,近代的解释就不是这样了。尚秉和在《周易尚氏学》中释“参伍以变”云:“爻数至三,内卦终矣,故日必变,此从三才而言;若从五行言,至五而盈,故过五必变”。[8]现代其它书籍的解释大多更是望文生义、牵强混乱,例如:“指三番五次的变化”、“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以及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等动作的。三即三五即五。参伍:欲五都表现出三,欲三都表现出五,是五是三,恍惚难测”、“谓善用周易者,能三番五次的变化研求,错综往复的推演蓍数”[9],等等,诸说众多,同属此类,不必多举。

为什么《周易》自己没有对如此重要的“参伍之法”作出确切而系统的说明?金景芳及弟子吕绍纲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史功底剖析出了根本原因。他们在合著的《周易全解》和吕绍纲先生所著的《周易辞典》中首先明确:“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两句话是“讲揲蓍求卦的问题”的。[10]而其内涵不明的原因,除文字过于“古简”之外,主要是由于千百年流传造成的“错简、阙文、误增、误改和脱字”所致。金景芳先生说:“周易系辞传作于两千年以前,流传日久,其中有错简、阙文、误增、误改和脱字之处是不足怪的。但是需要进行辨认,并作适当处理,否则不但影响对系辞传的理解,而且会走到邪路上去。”[11]

从以上分析来看,解开《周易》“参伍之法”的关键是破解“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这句话的含义及其逻辑演绎原理,然后就可以根据其逻辑演绎规则,在《周易》典籍中找到并恢复全部的《周易》“参伍之法”。

“参伍之法”的发现

卢先生受先人研究的启发,结合多年研究《奇门遁甲》与《九宫图》的基础,通过破解“参天两地而倚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等核心环节,然后据其逻辑演绎体系对周易经传进行了重新的编排,整理出了系统的周易本源筮法——“参伍之法”。

《说卦传》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1]90根据《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宇宙观及天地观,既然一阴一阳及其变化存在规律,那么就可以通过“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的方式“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即可用“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的方法来模拟和描述事物的阴阳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不仅可以“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说明其道理,而且可以运用严密的逻辑数学工具对阴阳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形式化的抽象表达,进而进行推演和预测。这就是《系辞传》所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1]84其模型就是《周礼:筮人》关于“九宫”的记载:“筮人掌三易,以辩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伍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12](见下图:参伍九宫图)

图片

由此,卢先生认为:由于易经崇尚“中正”、“和谐”的思想,因此易数学不仅把“伍”所在的中间位置视为核心,把“伍”视为最大的“数主(祖)”,而其它八个数都为“成数”,可以通过伍的加减而生成,而且围绕“伍”构成了六、一、八、三、四、九、二、七众数的“参伍之象”,即《说文》所说“伍:相参伍也”。[13]进而卢先生认为:“参天两地”指的是一、二、三、四、伍。由于用一、三、伍来表示“阳”,因此叫“阳数”。由于“天”属于“阳”,因此也叫“天数”。

由于阳数有三个,因此称为“参天”。同理,二、四为“阴数”,也叫“地数”,因两个阴数,所以称“两地”。把“参天两地”而倚的数落数在九宫中,便成参伍图,形成“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伍居中央”洛书龟象结构,不仅参天两地之和是参伍(一+二+三+四+伍=十五),而且相邻两边及对角线三个数相加之和也都是十五,而古时把“十五”也称为“参伍”。这真是一种暗含玄机的巧合。(见下图:九宫易数图)

图片

倚“参天两地”而建立“参伍九宫”数学模型后,依“易理”而形成“易数”运算法则,即“阳加阳为阳,阳减阴为阳,阳加阴为阴,阳减阳为阴”,形成了6、1、8、3宫为阳,4、9、2、7宫为阴的“阴阳图”。而依据这个模型进行推演,就是“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而九宫配八卦,就形成了周易本源的“参伍之法”。这个图后来演变为道家的太极阴阳图,即被形象比喻的“阴阳鱼”。

用今天的话讲,“参天两地而倚数”首先建立的是关于宇宙的静态数学模型,其特征是可以进行严格的动态推演,然后九宫配八卦而建立关于宇宙运行的静态物理模型,因为八卦是从万物中抽象出并代表万物的八种基本性质:乾,健也。坎,陷也。艮,止也。震,动也。巽,入也。离,丽也。坤,顺也。兑,说也。因此,对这个模型进行动态推演,就可以解释自万物的存在状况、预测自然事物的发展趋势。(见下图:《观变阴阳立卦分阴分阳图》)

图片

根据以上观点,卢先生对易传进行了重新的编排,重组整理出了周易本原的“参伍之法”,相对于大衍筮法,卢先生把它命名为“周易参伍筮法”。依据苏勇点校的《易经:系辞传》,其具体内容排列如下: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90页《说卦》上6行)

参伍以变,(84页《系辞》上正10行)

刚柔相易,(89页系辞下正1行)

分阴分阳。(90页《说卦》上10行)

广大配天地。(82页系辞上倒4行)

蓍之德圆而神。(84页系辞上倒8行)

显道神德行。(84页系辞上正5行)

神以知来。(84页系辞上倒7行)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88页系辞下倒1行)

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84页系辞上正10行)

错综其数。(84页系辞上正10行)

八卦相错,(90页《说卦》上11行)

迭用柔刚。(90页《说卦》上10行)

变通配四时。(82页系辞上倒4行)

卦之德方以知。(84页系辞上倒8行)

知以藏往。(84页系辞上倒7行)

上下无常。(89页系辞下正1行)

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89页系辞下正1行)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84页系辞上正10-11行)

极数知来之谓占。(82页系辞上倒7行)

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82页系辞上正1行)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82页系辞上正12行)

趋时者也(86页系辞下正3行)

占事知来。(89页系辞下倒6-7行)

天下之能事毕矣。(84页系辞上正4-5行)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84页系辞上正10-11行)

卢泰先生说:“以上这一百八十字,均出自易传之中”,由于“错简”的原因,导致周易本源筮法被埋没,其不仅“可以构成完整的周易本源筮法”,而且可以逻辑地“演绎出完整的周易六十四卦”。[14]

“参伍之法”的发现

卢先生通过解开“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秘密,在经传中找到了180字的“周易之法”原筮文,并对“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连山易、归藏易等进行了迥异于一般但却合乎义理的新解释,并对周易六十四卦及《左传》、《国语》中载有的“以周易筮之”的22个筮例进行了合乎逻辑的演绎,解决了《序卦传》的“卦序”的逻辑混乱问题。卢先生的研究发现,其理论价值我想至少有两个方面:

1.可以克服自古以来人们对周易挥之不去的矛盾心态。自古以来,周易以其深邃的理论一直被视为“百经之首”,但由于大衍筮法存在而摆脱不了把它视为“巫术”与“迷信”的蔑视。卢先生“参伍筮法”的发现,不仅剔除了“大衍筮法”对周易宗教迷信的困扰,还让我们看到了周易严整而具有自身特色的演绎逻辑。

2.实现了“易理”与“象数”的统一。《系辞传》有:“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2]82-84《周易》不仅体现了集归纳与推演于一身的内涵,还说明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非常类似近代西方诞生的理论归纳、逻辑演绎、经验检验、实践应用相统一的“科学精神”。周易本原古筮法的发现,不仅可以结束几千年来的“易理派”与“象数派”之争而可以握手言和了,而且让我们看清了周易作为“百经之首”当之无愧的理论地位与价值。

为此,易学界对卢泰先生对周易本源筮法“参伍之法”的发现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已故易理派易学家吕绍纲先生在为之作的序中说:“《周易》经的部分,除了卦就是筮,而筮先于卦。卦和筮都有象数与义理两方面的内容。两相比较筮包含的义理比卦更丰富。研易当然必须解卦,而筮法尤需研究。知卦不知筮等于不知易”,“我和金先生属于易理派,研究周易筮法本是份内应做之事,而我们没做,卢泰做了。做了却又把功劳归于别人。这种谦卑自牧的气度着实令我感动”。[15]这一段话是吕绍纲先生对卢先生的赞许,也反映了吕先生晚年由单纯的义理派向主张象数与易理统一的思想的转变。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象数学专家郭志成先生说:“在荀、韩二人已去世两千二百多年,朱子去世整整八百年的今天,卢兄从(系辞)的错简中勾陈出了战国时期还存在着的,朱熹当年难解难晓的参伍筮法,无疑是对中国易学研究的一大贡献,是对中国术数学研究的一大贡献,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6]

时年87岁1937年留学日本就开始研究易学的前辈李民教授在序中说:“系辞传中有'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之语,卢君于此细心揣摩,精义入神,终于窥见其个中奥秘,而从参伍与九宫的关联中,挖出埋藏数千年之上古失传筮法,揭开先贤望而生叹之迷宫,为后继者启迪新智,为研《易》者解开谜团,诚可喜可贺之硕果也”。[2]

台湾易学大师郭芬铃先生在台湾买到《周易参伍筮法》后专程来长春同卢泰先生交流,并根据《周易参伍筮法》按节气演绎编写了《古筮便览》24卷,并从台湾寄来赞诗:“古筮长眠三千载,卢泰觉醒一瞬间”,横批:“道贯今古”。而广大易友以“为我解除了困惑”、“令我矛塞顿开”、“令我拨云见日”等赞词更是络绎不绝。

从易学发展史来看,卢先生对周易“参伍之法”的发现与解析,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易学研究起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继往开来的作用,但由于卢先生不在学术界供事,其学术见解是在个人兴趣驱动下靠博览群书的方式自悟而成,因而造成学术影响范围有限,甚至他的观点还鲜为学人所知,其学术见解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以至于作为中国哲学源流的易学研究仍局限在老框子里打转。为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在这里加以评论,以此引起同行的注意、评论甚至批评,以期推进易学哲学研究的深化。

参考文献:

[1]苏勇.易经:系辞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苏勇.易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84-90.

[3]司马迁.史记:第47卷(孔子世家第十七)[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339.

[4]吕绍纲.周易辞典[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297.

[5]韩非.韩非子·备内章第十七[M].北京:华夏由版社,2000:79.

[6]李学勤.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4.

[7]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91.

[8]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55.

[9]卢泰.理数不二学周易[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104.

[10]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长春[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495.

[11]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M].阳:辽海出版社,1998:23.

[12]钱玄.周礼[M].长沙:岳麓书社,2001:227.

[13]许慎.说文解字:卷八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3:164.

[14]卢泰.理数不二学周易[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122.

[15]卢泰.周易参伍筮法:吕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2.

作者简介:李海峰,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自然哲学。

 周易参考 

转载来源 /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一夜225人被捕!美国洛杉矶延长宵禁措施
下一篇:没有了